从“靠天吃水”到“清泉入户”:中建七局助力姜岭村告别用水难
2025年6月25日,中建七局嵩县供排水一体化项目部迎来了一份沉甸甸的荣誉。一面鲜红的锦旗,上面书写着“甘泉入户润心泉,吃水不忘挖井人”十四个大字,被姜岭村的乡亲们郑重地送到项目团队手中。这面锦旗,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村民心中溢于言表的感激之情,更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偏远山村因水而兴、因水而变的动人故事。它不仅是一份荣誉的象征,更是这项重大民生工程惠泽乡野、润泽民心的生动注脚。
小村水困:高山深壑锁清流
姜岭村,一个深藏于嵩县偏远山坳中的村落。崎岖的地形,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,将“吃水难”的困境世代烙印在村民的记忆里。这里没有近在咫尺的河流,更没有稳定的地下水源。村民们的生存智慧凝结在那一口口水窖之中,依靠天降雨水维系日常。雨季尚能蓄水,旱季则水窖见底,取水之路漫长而艰辛。浑浊的窖水,不仅饮用安全难以保障,更极大限制了生活品质的提升:洗衣、洗澡都成了需要精打细算的“奢侈”行为。这份挥之不去的用水焦虑,如同沉重的枷锁,不仅束缚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,更成为制约姜岭村发展、阻碍年轻人扎根的“拦路虎”。“水”,成了姜岭村人心中最深的期盼。
攻坚克难:匠心巧手辟通途
姜岭村民的困境,牵动着嵩县供排水一体化项目团队的心弦。项目启动伊始,该村便被列为重点攻坚对象。团队迅速行动,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攻坚小组,第一时间深入姜岭村腹地。他们踏遍陡坡沟壑,细致勘察每一寸需要铺设管线的土地,他们走进农家小院,与村民们促膝长谈,倾听他们对水质、水量、水压的实际需求。经过科学论证与反复优化,一份因地制宜、兼顾当前和长远的供水方案终于出炉。
然而,蓝图绘就,落地却非坦途。大型机械设备在羊肠小道上寸步难行,沉重的管材、水泥等物资运输成为“卡脖子”难题;陡峭的山崖、坚硬的岩层,让管道开挖和铺设变得异常艰难,安全风险陡增。面对这“拦路虎”,项目团队展现出非凡的韧性与智慧。技术骨干们泡在现场,一遍遍优化线路设计,采用分段施工、迂回布管等策略,巧妙规避地形障碍;运输难题上,他们依靠人拉肩扛、小型农用车接力转运,硬是将物资一寸寸运抵各个作业点。项目团队积极发动村民参与“自己的工程”,组织开展管道铺设、接口处理等实用技能培训,让熟悉家乡地形的村民成为工程建设不可或缺的“主力军”。在项目团队的精心组织、村民们的热情参与下,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,仅用短短一个月时间,便高效完成了从规划、设计、施工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。
清泉入户:一泓活水焕新生
如今,走进焕然一新的姜岭村,最动人的风景莫过于村民家中那欢快流淌的自来水。轻轻拧开水龙头,清澈、洁净的自来水便喷涌而出,带着当地政府的关怀,也浸润着建设者的汗水。村民王大爷用布满老茧的手接着清泉,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:“过去吃水愁死人啊!天不亮就要去几里外挑水,肩膀磨破皮是常事,遇上旱天更是没辙,水窖底子都是泥浆。现在好了,这水龙头一开,清亮亮的自来水就来啦!”这汩汩清泉带来的,远不止是取水的便利。它彻底解放了村民的劳动力,提升了生活卫生水平,更激活了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。庭院干净了,村容整洁了,笑容增多了,姜岭村正经历着一场由水而生的美丽蝶变。
这面饱含深情的锦旗,是姜岭村全体村民对嵩县县委县政府、嵩县住建局以及嵩县供排水一体化项目部工作的最高褒奖,更是对所有默默耕耘在民生工程一线建设者的充分肯定。项目经理接过锦旗,深感责任重大:“群众的认可就是我们工作最大的动力,锦旗是肯定,更是鞭策。我们将以姜岭村的成功经验为新的起点,继续秉持高标准、严要求,全力以赴推进嵩县全县供排水一体化项目建设,让更多像姜岭村一样的乡村告别‘用水难’,让安全、便捷、清澈的自来水,成为千家万户、助力乡村振兴的幸福泉!”
一面锦旗,承载着沉甸甸的信任;一泓清泉,流淌着深厚的情谊。嵩县供排水一体化项目团队为姜岭村引来的,不仅是穿山越岭、惠泽民生的汩汩甘泉,更是架起了一座牢不可破、心心相印的“连心桥”。这桥,连着过去与未来,连着期盼与幸福,也必将通向更加美好的明天。(园林景观分公司 周亚许)